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
朋友圈
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
“開題人開題魂,來個人和我通宵聊天吧!”夜裏一點,為論文開題忙碌到深夜的大四女生李雪在微信朋友圈發出“匿名提問箱”。
“最近有什麼好玩的嗎?”“今天吃了什麼?”“祝你天天開心!”……不一會兒,她就收到了十幾條來自屏幕背後好友們的匿名消息,輕鬆、友好的互動令她臨近畢業的緊張和疲憊消失無蹤。
李雪分享的是一個App生成的網絡頁面,用户可以自主設置討論主題並分享到微博、微信等社交平台,看到鏈接的人可發起匿名提問,用户自己卻無法得知提問者身份。
移動技術快速發展,社交方式多元化,越來越多的網絡社交平台推出匿名互動,使用者可以放下人設包袱,來一場“自由自在的對話”。
李雪發現,不知何時起,匿名提問似乎成了一股潮流,身邊的朋友幾乎都在用“匿名提問箱”。她使用的這款手機軟件,不過兩年時間便收穫了超過200萬的用户,讓人不由得好奇神祕的小箱子裏究竟有什麼魔力。
“若沒有特定話題,直接找別人聊天比較尷尬。”武漢一所大學的研究生薑倩表示,匿名提問能讓人減少顧慮,這是她緩解孤獨、獲得存在感的一個方式。
讀研後,姜倩的生活發生巨大改變,原本形影不離的朋友分散各地,關係也日漸疏遠。新同學各自忙碌,一段時間難以建立親密關係,她一度苦悶。疫情期間居家學習時,她看到朋友圈好友分享的“匿名提問箱”,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點開鏈接,也收穫了新的體驗。
“很多人都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人設。”同為研究生的林子申希望通過匿名方式聽聽大家對他的評價,因為“匿名可以聽到真話”。
前不久,他將鏈接分享到朋友圈,不到10分鐘就收到近30條回答。“樂於助人是好品質,但有時要多加考量”這句話讓他反思,“有時善意的幫助是否會給他人帶來困擾”,他開始通過這些反饋對自己的有些做事方式進行調整。
某高校大四學生冷松林認為,不同的問題、不同的互動對象加上匿名的方式,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種新型互動形式的性質。有時候,回答問題的過程也是重新審視自我、理性總結思考的過程。
曾有好友匿名詢問“如何看待學生工作裏的旱澇不均問題”,作為學生幹部的他結合多年經歷認真反思這一現象,並從原因、表現等多方面進行了深入透徹地回答。“讓提問箱變成探討問題、交流思想的平台”是他對匿名社交的期待。
正如硬幣有正反兩面,這個廣受追捧的“小箱子”也令人愛恨交織。
“這和我使用的初衷背道而馳!”臨近畢業的張文禹想通過匿名提問“放鬆心情”,然而收到的全是“你是單身嗎?”“項目做完了沒?”等“添堵”的問題,試過幾次後,他毫不猶豫地將軟件從手機中卸載。
“你無法像和朋友聊天一樣探討某個話題,絕大多數問題是毫無意義的。”張文禹抱怨説。
林子申也觀察到,“匿名提問箱”中大部分提問無關緊要,和自己的預期存有落差,對於那些“無聊的問題”,他決定不再回復。
“匿名提問箱”甚至一度成為被網絡暴力攻佔的“隱祕角落”。
李雪泡在網上時間比較多,每當關注的微博博主分享出“匿名提問箱”時,她都要點擊查看。曾有文學創作博主因文章情節沒能滿足粉絲的心理喜好,便招致嚴厲指責甚至謾罵,這讓她非常反感。
“提問箱僅用於接受正向反饋,或者是説點悄悄話。別用它欺負人,如果您向我們的用户發送騷擾信息,我們將禁止您使用提問箱,您的匿名提問消息也不會發送給對方。” 李雪還發現,雖然提問箱界面最上方有開發者設置的使用提醒,但涉黃涉暴的情況似乎並未被完全阻絕。
事實上,移動端匿名社交併非新鮮事。早在2014年,手機QQ5.1版本就曾推出“悄悄話功能”,可以向指定好友發送匿名消息,引起匿名社交風潮。近幾年,以匿名社交為特色的手機軟件更是層出不窮。
幾年前一款上線App因匿名提問功能風靡一時,很快斬獲百萬用户,卻在2020年8月因涉黃被下架。如何避免其成為“潘多拉魔盒”,這是開發者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。
匿名社交何以成為熟人社交的新方式?
武漢大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師馬鑫認為,人們對神祕和未知充滿嚮往,匿名背後是對熟悉人的陌生面的探索,匿名提問降低了人際交流門檻,滿足了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窺探欲。他同時提醒,匿名社交作為一種心理補償,不能代替現實的社會關係。
“開學之後大家面對面交流,比匿名社交要好很多。”在姜倩看來,雖然“匿名提問箱”能緩解孤獨,但和朋友們面對面交流才能獲得更真實的滿足。
面對匿名社交軟件備受青年用户喜愛的現象,馬鑫建議年輕人一方面把握好虛擬與現實的關係,不能因在虛擬空間獲得滿足就沉溺其中;另一方面,要建立一套審視自我的標準,不因他人看法而輕易改變自我認知。
“匿名放大了表達觀點的自由限度,但別人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實的,這需要我們更加理性地面對。”馬鑫説。(文中李雪、林子申、張文禹為化名)
鄭佩林 中青報·中青網記者 雷宇